发生工伤后该怎么办
工伤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发生的事情,但是工伤在工作中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户外工作的劳动者,发生伤害事故的概率更大。一旦劳动者受伤,则需要进行“工伤认定”,因为只有认定为工伤的,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由于受伤,劳动者一般要负担较重的医疗费、护理费等,这时,劳动者若能获得“工伤赔偿”就可减轻许多负担。
工伤认定与工伤伤残鉴定
“工伤认定”是为了鉴定造成工伤的侵害的主体而对工伤发生过程进行定性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要在30天内做工伤认定。若单位不提出申请,受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可在1年内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一般在60天内出结果,如果对工伤认定结果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在被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可进行“工伤伤残鉴定”。
工伤期间的工资
工伤工资是职工接受医疗期间应该获得的工资待遇。职工受伤需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单位按月支付工资。具体是按照职工受伤前12个月应发工资的平均工资来发放。
工伤赔偿的项目
工伤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如果职工因工伤死亡的,还需赔偿其近亲属丧葬补助金、一次性伤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等。